Showing: 1 - 10 of 35 RESULTS
日常

日常丨买二手古筝发生的小故事

这个冬天的一个周二,我在雪中开车去取一件二手古筝,卖主的经历和古筝的来历都非常有意思,这其中还有一个充满了巧合的彩蛋,这段偶遇点亮了这个寒冷阴暗又下着雪的周二,我一整天都因此很兴奋,趁着兴奋劲写下这段小故事。

学习钢琴两年后(我的钢琴也是网上一个邻居免费送出的),我进入了瓶颈期,进步缓慢,练琴常常沮丧,怎么练都冲不过一些障碍。沮丧之余我的心和眼都花了起来,想要去看看别的乐器,寻找点新的刺激(听起来怎么这么像一个渣男),于是打开了有一阵子没用的脸书Marketplace,在上面看起了二手乐器。

原本我打算入一个横笛,它不怎么占地方,二手的价格也不贵,在五十到一百美元之间,我也很喜欢它的声音。结果看来看去没看到合适的,却瞄到了一个卖主出两台古筝,两台一百美元,这个价格非常白菜,我很心动。卖主说她很久没弹它们了,还是决定出手卖掉。

古筝的样子很好看,价格也不贵。一开始我有些心动,但又觉得古筝太大占地方;后来我去看了些古筝视频,觉得卖家要出的那两台古筝样子看起来似乎有些老,跟当下的古筝看着不太一样,又继续开始犹豫。

周二的中午我在家工作,摸鱼期间打开了Marketplace给卖家发了消息,打算先问些古筝的细节再决定买不买。我让她把品牌信息发给我,她说琴是她几十年前在台湾买的,她发了琴上的商标信息给我,上面写着Chen Hsien-Chin Art Factory,我通过谷歌搜索到了Reddit古筝小组的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了这家台湾的乐器厂和它的历史https://taiwantoday.tw/news.php?unit=20,29,35,45&post=25544

得到一些相关信息后,我先前对这台古筝的犹豫被好奇代替。这台古筝似乎很有点故事。一位白人女性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买了两台古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定买下,问了卖主的住址,告诉她我一小时后就去取货。

很巧的是,这位卖主的英文名和我的英文名一样,拼法略有不同。卖主一开门,我跟她开玩笑说“xx meets xx!” 她说她在脸书上跟我联络的时候,看到我的名字眼睛一花,还以为脸书把她的名字给拼错了。我顺便提了一嘴,说我取了这个英文名是因为它跟我的中文名发音很像,然后把我的中文名字说了一遍。

结果她问:“你的名字中的xx两个字,是xx那两个字吗?”

我愣了一下神,因为我没料到她能把我的中文名发那么标准。

我说:“是啊,我名字里的那两个字就是你说的那两个字。”

然后彩蛋来了,她非常惊讶,说她70年代在台湾居住时,中文老师根据她的英文名字发音取了中文名,和我的名字一模一样。

其实我的名字非常土,土到我出了我妈所在的那个村就没有见到过同名的。所以在美国见到一个白人女性有着一个和我一样的中文名,我非常惊讶,这也太巧了吧?

她说她以前能写那个中文名,后来忘了怎么写了。我说我等下可以写给她。

闲扯完了名字,终于进到正题:古筝。

原来卖主的前夫是位华裔,40年代时从大陆迁到了美国。后来卖主因为前夫在70年代去台湾求学也跟着去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学了古筝,后来把古筝带回了美国。她边讲古筝背后的故事,边给我介绍她那台70年代从台湾带回美国的古筝。其实我对古筝一无所知,她给我演示了怎么弹,怎么调音,怎么换琴弦。

旁边的餐桌上放着她的备用琴弦,有很多,摊满了一桌子。她说这些琴弦都是当年她前夫去中国城给她买的,都没怎么用上。她从里面找齐了一套给我,并送了我两册古筝的书。其中一本是梁在平写的,她说当年在台湾她就是跟着梁在平学的。不过我俩说话这会儿,我并不知道梁在平是谁,回家之后想起来之前看到的那个Reddit帖子里面提到的把筝乐在美国发扬光大的Liang Tsai-Ping似乎就是梁在平,继续一查,才知道梁是筝乐大师,台湾的网站上还有专门的介绍文章: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article_132_667.html

卖主还给了我一个旧信封,上面是繁体手写体,里面装着两个民国五十四年的钱币,上面印着蒋中正的头像。

尽管我对古筝一无所知,但我却被这件旧物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这些故事就是旧物的魅力所在。

我跟卖主继续闲聊,问她现在还会不会讲中文,她说我如果讲慢一些她还是能听懂,我就慢慢说了一段,她大概听懂了。又问她的孩子讲不讲中文,她说那时候的中文环境不太好,所以孩子并不会中文。我跟她说现在不太一样,学习中文的环境要好很多,能讲中文的人也很多。

“Do you wanna reconnect with that community?” 我问她,并告诉她如果想的话可以来参加我感恩节的周六在家办的百乐趴,会有很多讲中文的朋友。她说她会来参加,不过后来她因为生病没有来,本来我非常期待跟她再聊一聊。

本来只是取个古筝,结果我跟卖主聊了一个多小时,走之前她拿出白纸,我把我俩的中文名写了一遍,又互留了联系方式。

就这样,我又因为买旧物,既听了有趣的故事,又多交了个朋友。

总结 日常

总结丨Decluttering: 小男孩的开裆裤

2019年3月,我挺着大肚子,回了一趟国。临走前打包行李,行李很多,因为她给我买了不少婴儿衣物,尽管我已经跟她说过不用买。接着她又把柜子里存着的外甥小时候穿的衣物和用品全拿了出来,让我带走。当时外甥已经十一岁,也就是说这些衣服妈妈存了十多年。

看着那些衣服,我有些难过,我妈是那种“扔扔扔”型的,极少存用不上的东西,家里多年来都是空无一物风,她认为没用的东西,比如我们曾经用过的东西,不是被扔了就是被当破烂卖掉。外甥只有一两岁时,妈妈说以后他的衣服穿不了了都留着,留给我的孩子穿。

我当时只是笑笑,没把这话当回事,因为那时我并不想要孩子,也比较笃定自己不会有孩子。我让她把衣服送给别家的孩子,她说:“现在还有哪家孩子拣别家的旧衣服穿呢?” 

我知道她一直期盼我过结婚生孩子的主流生活,然而我一走了之,多年来都没有结婚和生孩子的迹象。她拿出柜子里放了十年的小孩衣服,我留在房间里收拾, 收着收着就一阵鼻酸,眼泪掉了下来。

究竟是在哭什么呢?也许是哭妈妈多年来都没实现的期盼,她有她的期盼,可我却有我的活法,我不希望她对我有这样的期盼,然而经验所限她也不可能有什么其他的期盼。想到她的一生,我总忍不住想哭。又也许是哭像我外甥这样的孩子,那么小那样无助,在没有太多关爱的家庭里挣扎着长大,面对成人世界的忽视,粗暴和暴力。又或者是哭时光的流失,十几年如一瞬,就这样过去了,妈妈也老了。

照说我正努力地走在极简路上,对这些可能用不上的东西应该拒绝(比如小男孩的开裆裤),但在当时那样的情境下我心软了,没有拒绝,这些带着情感的东西是我的软肋,让我难以拒绝。我花了很多力气把东西打包,带到了美国。

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大概用到了这些衣物的三分之一,所有的开裆裤都用不上,那些占了很大空间的厚冬衣也用不上,因为冬天很少在室外,不需要穿那么厚。今年三月城里给阿富汗的难民募捐时,我清理了一部分衣服拿去捐掉,希望它们能服务有需要的人。

剩下的棉开裆裤,我一直收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捐掉吧,觉得肯定也没人用得上,毕竟美国没有小朋友穿开裆裤。绞尽脑汁想着这些衣服还能干嘛,也许能拆了做一床小棉被,然而我是缝纫新手,等到会做小棉被,可能又是好几年过去了。

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拿去捐掉了,心里安慰自己,即使没人能用上,二手店也有回收机制,最不济,这些衣服好歹也能被送去当rag吧?

捐掉之后,如释重负。

================================我是分割线================================

可能大家都会有一些“我锻炼一下就可以穿上”的衣服,这些衣服最后往往都压箱底了,直到大清理的时候才能重见天日。我在极简生活前也有这一类衣服。

其实我知道自己懒,并不会去锻炼,身体也不会突然变小一号,平时我不怎么买这种小一码根本穿不上的衣服。但2017年要结婚之前,我在ASOS上看到一件米白色的舞会裙,大概70美元。

我第一反应是:好便宜!也许我可以拿来当婚纱穿。

这件裙子是6码的,而我一直穿8码。

然而此刻我已经昏了头,心想锻炼一下也许能穿上,新娘子们结婚前不都是要努力瘦一瘦的吗?于是我买了回来。

一上身,自然是穿不上的,扣子扣不上,腰那里也太小,非常不合身。

于是它就压箱底了。

后来我锻炼了,但依然穿不上。

于是它依然压在箱底。

压了一年多我开始了极简生活,把这条裙子拖出来拍照,挂在poshmark上标价20出售。

过去了很久,无人问津。

于是它继续压箱底。

又过去了好几年,如今我都结婚五年了,这条原本打算做婚纱的裙子还是没有派上用场。

七月大清理,我又把它拖出来,拍照,标价20贴在脸书marketplace上卖。

过了一段时间,无人问津,我把价格降到了15。

还是没有什么人问。本来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结果真让我等来了买家。一个姑娘说要买,约好了时间,准时出现取走了东西并付了钱。

终于出掉了,长吁一口气,又少了一件压箱底的东西,欢呼!

希望这是在衣服上犯的最后一次傻。

总结 日常

总结丨七月的30天整理计划及其他

夏天是家家户户清理家用的高峰时期,不少家庭都在周末办garage sale出闲置。我一边买着别人的闲置,一边也需要清理自己的闲置。八月公婆要来家里,我需要清出一个房间和储物间给他们用,同时我想把车库清理出来出租出去,好防止自己把多余的空间当仓库不停地塞东西。

清理工作从六月底就零零碎碎地开始了,真正开始订计划并差不多每天执行是七月,订了个30天整理计划,主打公婆要住的房间和储物间,以及车库。

不清理不知道,一清理吓一跳,虽然我努力践行极简主义,但一松懈下来家里就又被我放满了东西,家里储物间和车库都又满又乱。我的物欲简直像癌细胞,不时时用极简主义化疗一下就会无尽扩散,这几年的极简之路也是进三步退两步,退步的根源在于我和我那已经过世的奶奶一样,喜欢捡破烂,四处搜寻了不少别人用不着了但我认为未来可能用得着的东西。

这部分需要清理的东西中大部分是孩子的玩具。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孩子并不怎么喜欢玩玩具,尤其是体育类的,常玩的都是家里的锅碗瓢盆,袋子盒子,还有她每天都念叨的几条裤子。除了玩具,家里还有好一些使用率还算高但却不好收纳的东西,比如我有个落地风扇,特别不好收纳,我就15块卖了,又在marketplace上以同样的价格买了个好收纳的box fan,又比如家里有一套四把餐椅,坐着是很舒服,但是又大又重,我不喜欢,卖了然后又买了几把轻便又便宜的二手宜家。

我的清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主攻储物间和车库,把使用率低和不好收纳的东西拖出来放到车库的”闲置物品集中处理站”,能卖的就拍照贴Marketplace,不值得卖的在脸书或是Nextdoor白送出去或是送去二手店捐掉,明显不会有人要的扔垃圾桶。

把东西拖到车库是最省事的一步,接下来的拍照,写广告,和买家沟通并约时间取货才是最繁琐的。这是我头一次用marketplace卖东西,一开始觉得上面很多骗子,用了两周后慢慢掌握了用法,并能够很快识别骗子和那些不那么真心想买的人。用熟悉了之后觉得使用体验还可以,最大的优点是customer base足够大,东西贴出去一周内能出手,七月里一共出掉了将近30件物品。出闲置清单如下(总计$479):

  1. 儿童篮球架 $15
  2. 婴儿推车 $20
  3. 沙拉甩水器 $10
  4. 儿童三轮车1 $10
  5. 儿童木工架 $10
  6. 儿童三轮车2 $15
  7. 儿童足球网 $15
  8. 尿布桶 $20
  9. 餐椅四张 $90
  10. 玩具shape sorter $7
  11. 玩具收纳架 $20
  12. 鞋架 $10
  13. 推车 $5
  14. 婴儿防护门两个 $20
  15. 折叠餐桌加椅子两张 $20
  16. 折叠凳 $5
  17. 电脑升降架 $70
  18. 耐克网球鞋 $15
  19. Asics排球鞋 $15
  20. 全新舞会裙 $15
  21. 自行车 $35
  22. 落地风扇 $15
  23. 木塞板 $5
  24. 儿童充气泳池 $8
  25. 儿童木质玩具火车 $3
  26. 茶具一套 $6
  27. 户外餐桌餐椅加阳伞 送
  28. 旧窗户 送
  29. Swiffer拖把 送
  30. 除草剂两罐 送
  31. 长皮靴一双 送
  32. Area rug 送
  33. 假花和花瓶 送
  34. 花盆和沥水碟 捐
  35. 旅行袋一套 捐

出闲置的同时又买入了一些来重新规整空间(总计$464):

  1. 宜家桌子 $20
  2. 手工制木条箱子 $20
  3. 木质架子 $40 (最不划算的一笔支出,刚入市,不知道marketplace可以还价)
  4. 镜子 $8
  5. 边柜 $25
  6. 折叠桌 15
  7. 金属收纳架 $30(放车库)
  8. 镜子 $15
  9. REI户外椅子 $20
  10. OXO油瓶 $1
  11. 宜家椅子2张 $20
  12. 宜家椅子2张 $10
  13. 平衡车 $25
  14. 番茄架 $5
  15. 花架4个 $40
  16. 方形电扇 $15
  17. 扶椅 $25
  18. 搭脚蹬子 $10
  19. Uklele $40
  20. 三盏台灯 $50
  21. 爱尔兰鼓 $30
  22. 布制储物箱兼ottoman 免费
  23. 吊扇 免费
  24. 儿童twinbed 免费
  25. 5加仑桶两个 免费

出掉35件物品得$479,入了25件物品花$464,哈哈哈哈基本等于白干,好在目前出掉的物品数量还是比买进来的物品数量要多,车库和储存间重置之后清爽了很多。

大目标处理完之后,下一个清理目标是家里其他空间的抽屉和架子。之前我的清理很随机:每天任意打开家里的一个抽屉或是柜子,搜刮一番看看有什么东西是闲置的,然后把闲置的东西清理出去。接下来的八月应该好好地计划一下,更加系统地清理家里的抽屉和柜子。

八月清理目标如下:

  1. 厨房所有的抽屉和柜子还有冰箱
  2. Mudroom里所有的shoebench
  3. 已经放在车库的小孩不穿了的衣服和不用了的玩具
  4. 小孩房间的书架和衣柜
  5. 客厅里的书架和壁柜
  6. 二楼洗手间的所有柜子和抽屉
  7. 我的房间(终极老大难)

七月在工作上无所作为,但生活上还是完成了很多事情,除了以上的30天清理计划,我还干了下面的事情:

  1. 自制花栗鼠陷阱和花栗鼠斗智斗勇,看你们还来咬我的番茄!
  2. 清理了车库门口堆了两个月的种植土并在院子里开出了一长条地(铲土累死我也!)
  3. 连续学了20天的荷兰语 Ik spreek Nederlands!
  4. 把钢琴凳上的旧钉子拆了并打磨了表面旧漆
  5. 修好了一条掉了拉链头的拉链,于是一个儿童防水床罩又可以用啦!
  6. 自制了一个琴凳增高坐垫
  7. 独立日出去大湖边玩了两天
  8. 把车库出租的文件准备好了并和租户签了文件

所以七月还是干了很多事情的。

日常

日常丨年方六六又二

上周是他的生日,问他有什么愿望,好像除了吃也想不出什么新花招。

因为在控糖,所以也没有跟他买太大的蛋糕,在Whole Foods买了几个简单的巧克力塔,买回来还没到生日那天他就吃了一半去。

生日那天是周日,晚上请了朋友来家里帮忙照看家里。我俩去家附近一家fine dining吃饭,饭馆不大,但装修还不错。我俩点了一个鸡蛋开胃菜,一个意面,一个烤猪肉。他的意面一般般,最后有一些没吃完,打包回家隔了一周后我终于给吃了。我点的猪肉不错,里面加的腌制的苹果粒很特别,猪肉肥瘦相间的部分口感很好。

饭间我问他对自己三十八岁所处的现状是否满意。

他说大体满意,但希望能多多旅行。

旅行这件事在有孩子之后有些难,但从去年底的新奥尔良之行开始,我们已经开始慢慢恢复旅行,不过带着孩子的体验不一样,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成年人的欲望总是被现实和责任牵制着,自由少之又少。

虽然很无奈,但是似乎也无解,自己选择的责任总是得自己担着。

日常

日常丨心中的尼斯湖水怪

上个周六早晨八点多,我起床后看到孩子爸爸摊在另一个房间的床上,一副内心已经死掉的样子,孩子在一边自己玩自己的。他是太累了吗?于是我立马接过了孩子带她去另一个房间玩,让他休息。

那天计划去芝加哥,和往常不同的是,平时都是一大早出发,赶早去Mitsuwa, 这次到上午十点才出发,到地方时,那里已经非常拥挤,堂食区已经坐满了人,他想要吃的食物窗口拍着长队。他留我跟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自己上前排队买一份日式炸鸡饭。

我看他神情紧绷,状态不太好,反复问他可还好,他说他还好。

饭依然是他爱吃的那份日式炸鸡饭,但他并不开心。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说现在这样的food trip已经无法给他快乐,买东西的队太长,人多拥挤,来回还要开四个小时的车。他说他觉得被现在的生活困住了,尽管工作本身能给他一些乐趣,但是工作之外的生活让他觉得无聊,想要保持锻炼但早晨却要带孩子走不开。

我心想,可是明明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那个周日,我们躺在床上聊起来,这样的对话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来一次,他的存在主义焦虑像尼斯湖水怪一样,会反复浮出水面。深入挖掘之后又回到那个根源,他之所以觉得人生无趣,因为内心空虚又虚无。一无聊他就爱吃东西来派遣,不管食物是否好吃,是否健康,不管当时是不是已经饱了,这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除了空虚无聊虚无,拖家带口失去了很多自由也让人难以喘息,另外还有带孩子的劳累。无聊+不自由+劳累这三座大山背着,不难受才怪。

我给过很多建议,但他总是还没有去做就先否定了。比如我说,你可以试试重新跟你的从前的朋友见面啊,你有孩子之后似乎就跟她们断了联系?恢复社交生活也许能帮你逃离这种家庭生活的束缚?他说他跟从前的朋友好像没什么可以聊的了。

我又说,那你可以试试开始写你的体育博客啊,你不是一直说你喜欢写体育评论吗?但是他一直说喜欢却从来没有开始过,是不是叶公好龙?

我说,那你可以试试读书?说不定可以从别人的思想里获得一些启发,帮你思考你的存在困境?哦对了,你不爱看书。他说他从小时候起,拿起书本读一会儿,内心就会发问:what is the point of doing this?

我又说,你如果觉得被困住,可以时不时一个人出去玩一玩,去找你住在别的城市的朋友,去找你的弟弟们,孩子我可以带。他说他不喜欢一个人出去玩。

到后来,我确实是没招了。无聊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法给他什么有效的建议。

我有过很多种心境和情绪,开心,狂喜,激动,平静,麻木,寂寞,孤独,愤怒,忧伤,抑郁,痛苦,绝望,但却从未感到过空虚和无聊。我的生命非常随机,是宇宙里微不足道的一粒星尘,人生也并没有意义,我的存在就是去寻找让自己快乐幸福和满足的体验。我有很多想要去尝试去体验的东西,很多想要学习的技能和知识:做饭尝试新菜谱,收纳整理,写作,画画,弹琴,缝纫,木工,园艺,逛二手店,认识新朋友,观察记录女儿的成长。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里,每天一点点的亮光也能照亮我的一天:路边偶遇的小虫小鸟小花,上班路上常遇见的人,马路边一块像人脸的方砖,水泥地上印出的一片树叶的印子,在二手店淘到的25美分一个的杯子。

这些快乐我跟他分享过,但这些事物并不能让他快乐。

讨论了一圈也并非一无所获。虽然我无法解决无聊的问题,但不自由和劳累的问题我还是可以解决一点的,比如:

  1. 因为我不爱早起,上班时间跟孩子的上下学时间也对不上,一直以来都是他接送孩子。虽然我跟他带孩子的小时数差不多,但每天都要早起带孩子并准备好一切送去上学是相对更苦的差事,并且因为带孩子他就不能在早上锻炼身体。于是我跟上级请示,把工作时间调整了一下,现在换成我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带两个小时的孩子并送她去上学,早起对我来说虽然困难,但晚上早点睡也是能做到早起的,下午还是他去接孩子,这样他早晨就可以去锻炼,至少他还有锻炼这一项让他感觉舒服的事。
  2. 重新和他的朋友们约起来见面,a night out with friends。
  3. 周末休息一天自己出去玩。

我还说,当然你还可以一劳永逸解决你的不自由和劳累的问题,直接逃离家庭生活重回单身,不过代价就是成为一个asshole husband和asshole dad。

希望这次的改变能持续久一点,让他心中的尼斯湖水怪在水底多呆一会儿。

日常

日常丨养猫记

小时候家里没有养过动物,父母对动物很嫌弃,尤其是爱干净的母亲,提起动物嘴就一撇,“脏死了!” 那时家里曾跑进来过一只狸花猫,冲进来后就躲进了柜子底下不愿出来,父母迷信“猫来穷狗来富”的民间说法,硬是把猫给轰走了。其实在镇子里,我很少见到家里养了猫的人家,养狗的倒是有一些。大学时常去吃饭的一户家常菜的奶奶养了一对猫,一黑一白,生了小猫仔也是一黑一白,我还一手抓着一只猫仔拍过一张照片。等到我工作时,养猫似乎成了时髦,周围养猫的人也多了起来。有次一个学生在校园灌木丛里发现一只流浪橘猫,临时放在我的破宿舍一晚。那时我心境烦躁,并不适合养任何东西,突然被塞了一只猫不知如何是好,也没心思去查要怎么照料,把猫关在隔壁房间,丢了根玉米,后来猫叫了很久,还好没多久它就被接走了。

网络生活丰富起来后,在众多网友的吸猫氛围里,我也跟着看了很多猫图,印象最深刻的是淡豹的猫桃子,一只看着总是很好奇的三花猫,越看越觉得猫美貌可爱。生活安定下来后,我也起了养猫的念头。伴侣小时候很喜欢猫,家里有两只流浪猫常来讨食,但父母也不让猫进家门,所以他们只能和猫在户外玩一玩。和他提起养猫的事,他也愿意。孩子两岁多容易带一些之后,养猫的事就提上了日程,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动物收养中心的网站刷一刷,看看有什么合眼缘的猫,陆陆续续看到很多好看的猫,收养中心也去了三次,连猫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抹茶,但始终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实施养猫的事。到了去年年底终于开始行动了,我查了些资料,买好了猫笼,猫砂盆,猫砂和铲子。

2021年最后一天,我在网上相中了一对小奶猫,一只是狸花,一只是黑白猫。立马约了去动物中心看,但那天却不能把动物领回家,只能看,亲眼看到那两只小猫仔后,我更确定就是它俩了!隔天我为了能领到它们,提前半小时到了收养中心,大冬天非常冷,门口却已经排了长队,我前面有三个,问了一圈,前面都是来领狗的。我心中大喜,这次不出意外应该是能领到心仪的小猫了。孩子爸爸和孩子在车里等,我在外面排队。门开后我们又等了好一会儿,工作人员才空出来接待我们。

两只猫被带到一间屋子里供我们观察和互动,貌美的小狸花被我那两岁半过于活泼的女儿吓得窝在工作人员怀里不敢动,另外那只黑白猫倒是很淡定,好奇地爬上爬下,一点也不怕人的样子。这两只猫是建议一起领养的,于是轮到我们纠结了,一起领回去,小狸花会不会被淘气的孩子吓得无法正常长大?只领养黑白猫那强行分离这对兄妹有点残忍。和伴侣商量了各种方案,这时我想起了另一只之前在网站上看到的名叫“香槟”的一岁成年猫,我说:“要不我们再看看香槟吧!”

两只小猫仔被抱了出去,香槟被抱了进来。它是一只三花猫,但底色是白的,黑色和橘色的色块只是零星地分布在背部,不像常见的三花猫是大片的橘色和黑色混在一起。它完全不怕人,先在屋子里转悠了一圈,熟悉地形,接着扒着电脑椅站了起来,看看上面有什么,也不怕我那亢奋的小孩。我们又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养这只成年猫。尽管决定养香槟了,我心里仍然有点不甘心,毕竟没有领到原本想要领的小奶猫。那天付了费用,但抹茶还需要做个绝育手续,所以我们又隔了一天才领她回家。

没领到小奶猫的不甘心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抹茶实在是太可爱了。我忘了问收养中心她的来由,但显然前主人已经把她训得很好,会自己去猫砂盆上厕所。刚来的那个星期她还在熟悉环境,很粘人并且有点儿一惊一乍,那段时间她常在我们坐在沙发上时凑过来窝在我的腿上,或是蹭着我坐在一边。猫毛十分柔软,我边看书边捏她。同时她喜欢满屋子飞速跑来跑去,像是在练习抓老鼠,我买了激光灯,她很喜欢追着地上的红点玩儿,似乎也不感到厌倦。跳上高台的时候她如此轻盈,像一片小雪花,如果不是脖子上的挂铃响着,我完全听不到她的声音。

猫可爱是很可爱,但她来了之后我俩也为了她做了很多生活上的调整,把他的办公室空出来做了猫屋,把客厅里的植物全挪去了我的房间,把pu皮的吧台凳送人了,不送走肯定是会被猫抓得稀烂。然后洁癖的我需要更加勤快地清理猫带出来的猫砂,猫毛我已经学会了无视,要不真是要累死了。钱也是花了不少,买了个很好的猫爬架,猫粮也吃得最好的。

猫刚来时还比较瘦弱,只有六磅,毛也有些稀,肚子上因为剃毛做了绝育手术秃了一块。站起来拉长之后非常瘦长。现在来家里也才三个月多一点,看着已经圆润了一圈,尤其是身体后半边,肚子上毛厚了一层,摸起来更舒服了,抱着明显重了些。我时不时给她来个熊抱,抱到她窒息,她总是会喵地叫一声。

猫刚来时我们还会抽出时间陪她玩一玩,没多久这短暂的注意力就被小孩夺去了,她慢慢学会了自己跟自己玩,在屋子里游荡,找个躺着舒服的地方躺下,有时候摊成一个长条,有时候盘成一个圆形,有时候窝成一个圆墩墩,时而躺在地垫上,时而躺在我的电脑包上,时而躺在鞋凳上,如果抓住机会还会窜进房间,躺在主人的床上,所有一切能躺的角落这只猫似乎都躺过了,所有能钻进去的洞都钻过了。有时候自己玩绳子盒子或是我捡来的一个红色的大绒球,在屋子里踢着跑,跟踢足球一样。夜里我们都睡了,她在门外亢奋地玩球,弄得声响很大,不得不把她关回自己屋里去。

猫最喜欢的角落就是窗边,下雪的时候,她静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雪花。出太阳的时候,她摊在光照着的地板上睡大觉。现在春天到了,窗外的动物都活动起来,小鸟飞到窗外的枝头,松鼠跑过院子,兔子来吃草,猫被关在屋里,内心蠢蠢欲动,扒着窗户站起来,观望外面的动静,守在门口等待时机,主人一开门,她就顺着“蹭”一声溜出去。最近已经跑出去了好几次,一次比一次跑得远,每次都被抓回来。抓她回屋里时,她在我怀里扭着,我能强烈地感觉到她的不甘心。

孩子不太可能有兄弟姐妹,家里有一只动物陪伴,聊胜于无。一开始孩子对猫下手没轻重,拽猫尾巴,追着猫跑,提醒了好多次,让她不要这样对待猫猫,最近她才学会了轻轻地摸猫。时不时凑上去问,“猫猫你在干什么啊?” 起初猫对小孩很警觉,最近也放下了戒备,孩子摸她时她也不会抓来抓去了。

猫会和我们一起过完她的一生,在接下来的年岁里,我们就这么一起过日子,猫看着小孩长大,我们看着猫变老,我和他也商量好了,养完这只猫就不再养了。

日常

日常丨上班路上

上班的路并不长,春夏天气好时,骑自行车十分钟,天气不好时,坐公车五分钟,但下车后还要走十分钟,上一个长缓的大坡,才到办公室。平平无奇的一段路里,如果留意,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比如,有位白人女性总是和我坐同一班次的车上下班。我每天八点差一分时上公车,那时她已经坐在车上,应该住在我之前的几站。我们在同一个站下车,和我一样要横穿两条马路并上一个大坡,我猜她的工作单位离我不远,可能工作性质也相似。冬天的时候,她也和我一样,每天的打扮都差不多。她总是穿一件橄榄绿的羽绒长外套,蹬一双棕色的长靴,戴着线帽,肩上垮一个包,有时候东西多,另一个肩膀上再挎一个蓝绿色的布袋子,装得鼓鼓的。她和我在同一时间下班,在同一个站点等公车。最近春天来了,有阵子没在公车上看到她,今早爬大坡的时候,发现她正骑着自行车奋力蹬上大坡。难怪没见到,原来是改骑自行车了。今天我也回家把车胎充气,骑车上班,还能多一点锻炼。

早晨上班的公车上还有一个常客,是一个打扮得十分讲究的年轻白人男性。他个子很高,头发上应该是上了胶,总是梳得整整齐齐,看着硬挺发亮。身板笔直,上身有时穿中长款深色呢子大衣,有时穿短款的冬装外套,衣着简单有型,从未穿过让人显得臃肿的羽绒服。肩上挎着长背带黑色挎包,里面装满了东西。一双大长腿让人无法忽视,脚上的鞋子是低调的时髦,高帮略带休闲风的皮鞋,一点也不古板。看着是很preppy的那种穿衣风格,帅气是很帅气,但也有些高冷。

下班上公车后的第二站,总是会上来一个十分活跃的女生,她会热情地跟司机打招呼,司机跟她好像也很熟的样子。她坐下来后就会塞着耳机,然后若无其事地哼起歌,很快乐的样子,但有时候似乎太若无其事了一些,唱歌的声音全车都能听见。有次我稍微观察了下,发现她似乎是一个唐氏儿。她每天都好快乐开心,看着很幸福。

每个周二早晨八点差几分时,一个印度小伙会跟我在同一个站点等车。他总是顶着一头浓密的大卷毛,背着一个大书包,手里拎着午餐袋,穿过马路到公车站。有天左等右等车都不来,他突然问我说:“这个车是八点来吧?” 我刷手机确认了下,于是闲扯了几句,知道了他的名字,他家在印度南部,他在本城州大的xx系念书,是很stereotypical的那几个印度城市,以及很stereotypical的那几个专业。

春天来了,近期上班路上,尽管交通声嘈杂,却依然能听到很多鸟叫声。公车站旁边的树上,马路边的树上都有很多鸟在叫,很难忽略它们。春虫也出动了,前两天正上着大坡,发现水泥地上有一条正在蠕动的蚯蚓,身上粘着沙土,我猜它想要快些回到土里,于是用脚轻轻拨了两下,把它挪到了泥土地上,心里一阵小欣喜。

上班之路平平无奇,但却总藏着很多惊喜,多留意一下,无趣的routine也有了一些亮点。

日常

日常丨生二孩的同辈压力

原本我没有强烈的意愿要小孩,但最后出于种种原因生了孩子。女儿出生后,我没有什么后悔的,她很可爱又有趣,但同时我也觉得自己不会再要一个孩子。不要孩子的理由太多了:

养孩子很辛苦很费钱,而我想早点退休躺平过舒适一些的生活;世上苦痛多于快乐,带一个孩子来世上有点残忍,这一点我在孩子生病难受时感受尤其深刻;养一个孩子产生很多碳足迹,不环保;我有轻微ocd,孩子带来的混乱会让我焦虑;因为孩子我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的个人空间,再来一个那我的个人空间可能所剩无几,我会不快乐;怀孕九个月受罪,生孩子更是高风险行为,周围的朋友有妊娠糖尿病的,有宫外孕的,有意外小产最后为了保命切除了子宫的,我年纪大了身体并不如以前那样好,不想去承担本来可以规避的风险;我爱我已经有的小孩,但并没有爱小孩爱到想再要一个;有孩子无法选择自己是否出生,父母却带他们来到世上,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爱有承载对象,还是为了有个养老工具人,又或者想要延续自己的基因,都是自私的行为,细数所有要孩子的理由,没有一条不是自私的。

我以为自己已经很坚定了,然而2021年夏天,我认识了不少妈妈,她们的孩子跟我女儿差不多大,两岁左右,那时候,我认识的十个妈妈里有一半要么已经有了第二个孩子,要么正怀着第二个孩子,要么正打算要第二个孩子。唯一不打算要第二个孩子的朋友是因为条件受限,她正在离婚,她说如果不是婚姻不顺,原本也是打算要第二个孩子的。原本不打算要二孩的我,因为周遭的环境有了一些些的动摇。

我已经反复摇摆了大半年,有时候看女儿一个人玩,会想着她如果有个妹妹一起玩是不是更好些?看到朋友家两个孩子,哥哥在妹妹哭的时候上前抱住安慰,心中会觉得那样也挺好;另一个朋友刚生了第二个孩子,发来哥哥抱着婴儿妹妹的照片,我又动摇了一下;有时候看到女儿那么可爱,就想着再来一个这么可爱的也不错;最让我动摇的是如果女儿独自长大,以后也要独自面对我们二人离世,她要体会那样的孤独和痛苦,我有点不忍心,有个妹妹可能会好些?

可是谁又能保证如果她有sibling她俩一定会关系好到能一起面对父母老去和离世的艰难时刻?况且为了老大有陪伴而生老二,那老二岂不是成了工具人,对老二公平吗?况且,一孩一猫我俩都有点照顾不过来了,两孩一猫的话,到时候谁会是父母精力不济被忽视的那一个?

如我之前反反复复谷歌是否要退学一样,我也反反复复搜索了一孩家庭和两孩家庭的差别,读了也并没有让我更坚定地不要或是要第二个孩子,我依然处于犹疑之中。

昨晚孩子爸爸说:“有时候我也会想是否要跟女儿添一个兄弟姐妹。” 他和我一样,也处在犹疑中。要第二个孩子肯定会有后悔的,且结果不可逆,孩子塞不回去;不要第二个孩子以后可能也会后悔,但后面这种后悔似乎也有一些补救机会。

其实我原本设想的是自己生一个,然后再领养一个女儿,后来觉得如果不是特别喜欢小孩,而只是出于慈善心理去领养小孩,只会为领养里面的人口贩卖猫腻添砖加瓦,于是放弃了领养的心思,况且领养之路应该留给那些确实喜欢孩子想要孩子自己却无法生育的人,我一个自己能生的人就不去给市场增加多一点的竞争了。之前我们二人商议,今年一定要做个决定了,不能再犹犹豫豫了。

日常

日常丨逝去的自由

翻看日记,差不多每次短暂地享受自由之后,我都在日记里哀嚎自由不在。

有孩子外加疫情,自由的日子所剩无几,只有成年人无尽的责任。

春假独自出行去欧洲和妹妹愉快地玩了一周,这是我有孩子后头一次离开这么久。一周后归来,推开家门的一刻,感到责任扑面而来,这样那样的家庭事务要完成,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爸爸当甩手党什么都没干,该干的他也都干了,带了孩子照顾了猫和我的蔬菜苗,同时还要兼顾他的巨婴弟弟,着实辛苦了八天。

有孩子就意味着没自由,周末不再是自己的,平时孩子放学和睡觉前的那三个小时也不再是自己的,等到七点孩子终于睡了的时候,自己也累趴了,不再有力气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段时间我连练琴都有些练不动,今天还不知道要怎么去钢琴老师那儿交差(本来想取消,但最后一刻改成了网课,还是比取消强)。

有天我和家属等到孩子睡之后双双瘫倒在了沙发上。他说:“我们去把冰箱里最后一瓶啤酒喝了怎么样?”

于是两个蔫蔫的人喝起了啤酒。

我说:“你看这是个不错的广告创意呢!两个有孩中年人丧失了自由,只有在一瓶啤酒里找到一点点自由的感觉,把疲倦的生活点亮一点点。”

边喝酒边开始回忆什么时候是最自由的。最后两人一致同意恋爱还没孩子前最自由,那两年去了不少地方,出行没有那么多束缚,一切非常spontaneous,想去哪里吃饭就去哪里吃饭,想做爱就做爱。不像现在什么都得计划计划计划,安排安排安排,爱就更没得做了,谁还有那个力气!

我说,既然你给了我八天自由,下次你也该自己出去玩自由一下。他却说他不喜欢一个人出去玩。我说那你可以一个人去找你的弟弟们玩嘛!家属又说他和弟弟们不像我和我妹那样亲近,要一起玩也玩不了那么久。我又说,那你去找你的朋友们玩嘛!他说朋友们都有对象了,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约出来玩很久。

其实也不一定非得出远门去感受自由,要是不用上班不用带小孩,在院子里铺块布晒太阳也是很自由的。

既然近期不太可能再有自由,我想着能不能在寻常生活里找点热情。于是我费了很大力气做了一锅chili,吃了一顿就厌倦了。

不知道多睡点觉状态会不会更有力气面对这样的生活。

日常

日常丨生日,春节,情人节,相识纪念日

每年初的节庆都特别多,我的生日,春节,情人节还有我俩的相识纪念日都叠在一起。今年没有什么大动作,像往常一样吃上一顿好的就算过节了。

自从过了35岁,时间在脑子里变得混沌起来,每次临近过生日时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几岁了,数学也不好,要算个一分钟才算明白。今年的生日在一月下旬,我算了半天才算清,哦,今年是过37岁生日,37岁拜拜,要38了,又老了一岁。

一月初就跟自己张罗好了蛋糕,考虑到家属的口味,我订了水果奶油蛋糕和巧克力蛋糕双拼。生日前的某天晚上,家属抱着我问我生日想要什么,说是要送我一双溜冰鞋。我说我什么都不要,给我钱就行。

于是生日那天早晨醒来就收到了家属打来的钱,这钱其实大部分最后也都花在了孩子和家用上。周五上班时带了个大袋子,午饭时间在寒冬里走去糕点店取了八寸蛋糕,放在办公室的公用冰箱里,下班再拎着回家。那天跟妈妈打了电话,简短说了几句,她正在包包子,说是小妹想吃。我说想吃街上到处都可以买到,自己做多麻烦。她说街上买的不放心。我奇怪她怎么会做包子,她从不做面食的。原来她打电话给舅妈,让舅妈问了菜场包子铺老板做包子的步骤。挂了电话她还发了张包子照片给我。不知道她此时不怕麻烦的自我奉献日后是不是又会变成对小妹情感绑架的筹码。

周六中午做了两碗七姊的方便热干面,和家属一起吃了,就当是庆生了。下午等孩子午睡起来,抱着她围着生日蛋糕一起唱了生日歌。家属教了她说“生日快乐”和Happy Birthday,在我生日过完了之后的几天里,孩子每天还是会对我说“妈妈生日快乐!”很是可爱。双拼蛋糕还是水果的那一半更好吃,巧克力那一半对我来说还是腻了些,水果那半就很清爽,以后可以继续买水果奶油口味的,或是试试其他非巧克力的风味。

生日快过完的晚上,家属问下次生日他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说,你看,我过生日,蛋糕是我自己张罗的,生日吃的面条也是我自己张罗的,你也可以为我张罗点儿什么嘛,做顿饭给我吃也是可以的。

春节

往年还在念书的时候,每年春节还会和同学朋友们聚餐吃一次,出了学校就没有了爱组织活动的朋友,而自己又懒得组织,今年原本台湾朋友说要一起吃火锅,结果临近过节时她们一家都生病,于是火锅没吃成。

除夕那天给家里打了电话。孩子的班里倒是庆祝了一下春节,其他的妈妈准备了红包,ppt,金币,等等,我什么都没有,给孩子套了件红毛衣就当是过节了。某天馋饺子,去上班地点附近一家中餐馆点了饺子包子糯米鸡,饺子还行,包子不行,糯米鸡孩子倒是很爱吃。这些小食在我们这种小地方很难吃到好吃的,得去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吃才行。节前在亚米买了一大箱方便粉丝,尝试了几包也觉得平平无奇,味精太多。改天把每一个品种都写个短评,留着做个参考。

本想着错过了初一,不能错过十五,渴望大餐的胃终于战胜了懒惰,我组织了四个朋友一起去餐馆里吃顿大餐,一切都安排好了,人找齐了,位子定好了,结果前一晚我却生病了,第二天也没有好转,一大早给朋友们发短信取消了聚餐,于是又没吃成。

啊,吃一顿好的太难了。自己做呢,太懒,组织聚餐呢,又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意外。

情人节

然后情人节又到了。孩子的班级在情人节之前发了个食品单,家长自愿报名凑点吃的。我准备了草莓,其他啥也没准备。谁知其他家长都让自己的小孩给别的小孩带了礼物,于是我的小孩带了别的孩子送的一堆小礼物回来,而我这个极简主义懒人老母亲却什么都没给其他孩子准备。为什么要搞礼物这么些个东西啊!被peer pressure到有点烦躁,然后孩子因为收到礼物又产生了一堆垃圾。

因为什么都没给孩子带去心有愧疚,给老师发了邮件问能不能给班级捐点款,老师发了两个卡车玩具的链接,说挑一个买给大家。这样也好,买一个大家能一起玩,只产生一个包装垃圾,如果跟每个小朋友都买一件小礼物,那就会产生一堆包装垃圾。

小孩这才上日托没多久,我已经被这种送礼文化弄烦了。

情人节对我来说也没有很特别,周六那天我俩吃了顿法式brunch外卖,周日晚又吃了顿fine dining外卖,fine dining可真贵。

各种节日过于密集,时时庆祝就弄得人很疲惫,即使只是简单点个外卖回来吃,频率超过一周两次我很快也味觉麻木起来。我可以不过节,但孩子上学了好像会被推着天天过节,看来我是逃不掉了。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