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书名,“改变世界”这几个字眼会让我以为这书讲述是杰出印度青年的故事,讲述他们的成功之类。然而我预判错误,这本书更多讲的是当代印度(男)青年如何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这份成功的定义很简单,逃不脱权,钱,名三个字,实现成功的途径可以是开新媒体公司,开英语培训机构,做政府服务外包,做鸡汤大师,搞政治,当明星,甚至是搞诈骗。

通过作者的讲述,读者能够了解到这一代的印度年轻人都在想什么,追逐什么,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他们不少都出身微寒,很多来自印度广大的乡村地区,稍好一点的来自普通中产家庭,他们不甘于平庸且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想要更多的钱,更多的影响力,更多的光环。作者承认她自己也不太理解这群人为什么如此出身却会有这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他们有着野心和对成功的渴望,甚至有一些狂热和极端,有不少没有完成高等教育就加入了追梦的队伍。这个梦可以是很具象的,对那些男青年来说,无非是钱权在手,香车美女,耀眼的物质生活;这个梦也可以是很抽象的,对于热衷于通过政治来实现成功的青年来说,这个梦是让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并掌握多数权利,又或者是让这个国家更加公平公正,不论什么身份都可以有上升的出路。

第一部分的三章里所描述的几位青年都还属于我能想象的范围之内,第一章讲的是几个年轻人办了一个像BuzzFeed这样的新媒体网站,叫WittyFeed,一群年轻人坐在一起挖掘编写能够带来巨大流量的内容,走的都是些标题党奶头乐的路线,公司的创始人招进来的也都是像他一样出身无名之辈却对成功十分渴望的年轻人。创始人像所有搞企业的一样,很会跟年轻人画大饼灌鸡汤。这个公司一度也挺成功,创造了很多流量。这个路线并不稀奇,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可能都走着类似的路。

第二章的英语培训机构让我想到了新东方,不同的的是,去新东方培训的大多是有出国梦的,不少最后也出国获得了高等教育,而去印度这家叫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poken English的大型英语培训机构的学员们,去做培训只是为了获得基础的英语沟通技能,好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当地巨大的客服产业对能说英语的雇员需求也十分大。作者采访了这个机构的一位明星培训师,他来自农村,以前一句英语也不会说,曾经也是这个机构的学员,后来学得很好留下来教学成了明星培训师,也算是成功了。他这一类人爬到了这个行业金字塔偏上层的位置成功了,但不知道那些学会了英语去客服公司每天接电话的学员是否也会觉得自己是成功了呢?

第三章的年轻人的生钱之路是靠在村子里设立政府服务外包点,服务包括证件照,代填政府福利申请表,采指纹虹膜之类的行政事务。这类生意让我想到了上海梅龙镇广场美国领事馆签证中心的存包服务,简直一本万利。这类外包服务本身也许有一定利润的,但收入的大头似乎是来自村民的一些小贿赂,比如给这位年轻人多塞点钱以期优先被服务。年轻人对这类贿赂也毫无道德负担,收额外的钱收得心安理得。他搞这类外包搞得风生水起,业务逐步扩大,收入也越来越多,给家里盖了房子买了车子,给两个妹妹出嫁妆,因为钱多话语权也多,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他决定。这类成功的风险在于会被人举报,大房大车那么扎眼,村里人举报收受贿赂的行为也是一抓一个准。通过这章我也稍稍了解了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如何低下。

第二部分的两章里的年轻人的逐梦之路就有些疯狂了。加入护牛组织的这群年轻人在我看来就是无事生非的小混混,通过政治来消化自己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和愤怒,进一步加剧族群分裂,做出来的事情特别疯狂,比如在情人节这种日子里在街上巡逻,看到有印度教姑娘和穆斯林小伙在一起就要上前强行拆散。这群男青年的政见显然和这部分另一章里出现的唯一女性角色的政见不同,后者呼唤公平平等,希望靠参政带来改变,通过竞选成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位学生会主席。竞选以及后续的任职期间都是喧嚣与风浪夹杂,甚至有敌对双方在街头的武力对峙。 一位呼唤公平公正的女性的上任似乎也无法改变各种分裂的大潮。

最后一部分里想要当明星的男青年可谓是以自己的经历来了次逐梦演艺圈,然而万般努力,即使在地区选美比赛中获得冠军,也没能让其顺利进入娱乐圈获得他想要的成功,仍然在四处奔波试镜,选美比赛得冠军带来的好处也只是让他成了下一届选美比赛的评委,当一次评委得到的金钱回报可能还不够他上次参赛交出去的参赛费。钱都让组织这些比赛的公司给赚去了,因为每个参赛选手都要交不少钱。第一个男青年还在苦苦追寻中,本章提到的第二个男青年却因为非常会模仿宝莱坞巨星Salman Khan小有名气,他同样是一位出身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青年,虽然小有成功,但也没能成为大明星。毕竟宝莱坞已经有一位Salman Khan了不是?

想要当大明星是个很难成的事,然而有的年轻人只是想找一份普通的工作,等待他们的却是诈骗公司,他们交一笔钱给找工中介,中介很快能给他们介绍工作,但都不是什么正经工作,诈骗公司的业务就是搞网络诈骗,行骗手段并不高明,比如装美国国税局工作人员诈骗美国人的钱,又比如骗网络用户说他们的电脑感染了病毒,然后骗对方购买原本就是免费的杀毒软件。进这些诈骗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往往都干不长久,有的干几个月拿钱走人找下一个工作,可是找来找去却发现招人的公司都是诈骗公司,有的干几个月发现了财富密码,拿钱走人自己拉几个人头创业开诈骗公司,从曾经的员工变成老板。作者问他们是否会觉得良心过不去,但他们都能找到各种说服自己的方法让自己心安理得。

作者把当代印度年轻人的期望和绝望,焦虑与失落都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可以隐隐看出作者有她自己的价值取向,比如她知道自己大城市职业女性的身份会让她采访的一些对象不舒服,比如她有点不太理解一些年轻人对政治的狂热和神神叨叨,但她已经算是比较克制,但凡自己有这些价值流露时也大方地说出来,没有遮掩。她也尽量从大环境去理解这些年轻人为何会这样,书中她提了很多次首相莫迪,提到他的政见以及从政风格是如何影响了年轻人;也提到了年轻人之所以找工作屡屡碰壁,是因为国家对基建和教育的投入都远远不够,就业市场很小。

尽管我在美国接触了不少印度人,但能来美国学习工作的印度人在他们本国应该算是比较有特权的一小群人了,和书中提到的大部分普通的印度年轻人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读这本书可以更全面一点了解印度年轻人这个群体,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未来,他们的梦想和幻灭。在书的结尾,作者形容他们“unsatisfied, unscrupulous, unstoppable,” 她知道他们很可能无法触到自己的梦想,但她也知道他们不会后退回到原来的生活,用作者的话说,他们会永远“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 (suspended between reality and their dreams)。

It’s like flying into outer space without a return plan: No matter where you end up, the sun still shines brighter and the stars are at your fingertips. 

You might also enjoy: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