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 - 4 of 4 RESULTS
游记

游记丨在新奥尔良和朋友告别

写于2021/12/23左右

2018年的夏天,朋友小王告诉我,她要离开美国了。收到消息,我们曾经一起念研院的几个朋友决定在她走前聚一聚。大家都还没有去过新奥尔良,机票和住宿也都非常便宜,于是我们就约在了这个非常有特色的南方城市。

晚上到了机场,和小王碰了头,一起打车去酒店。空气里是夏日的湿热,仿佛回到了武汉。酒店就在French Quarter,去周围的景点都很方便,周围有很多餐馆,可能是因为餐馆太多,到了早晨餐馆做清洁时,街道就显得有点油腻腻的。

第一天上午,我和小王去附近的Rubby Slipper Cafe吃了Brunch,餐厅很受欢迎,排了一小会儿队才有位置,我忘了自己点了什么菜,总之分量很足,我吃得撑撑的。饭后我俩沿着街道边散步边消食,看到好看的建筑就停下来拍拍照,标准的游客风格。一路上的建筑色彩鲜明,什么颜色的都有,一条街过去到了博物馆去,我俩去了二战博物馆。本人没有文化,不懂历史,只知道二战发生的大致时间段,具体发生了什么也不太知道,进博物馆补了一下历史,知道了大致的时间线,以及几大战场。不过这篇日记是出游三年半之后写的,博物馆里学的那点儿二战的知识我又都忘光了。

出了博物馆我俩在馆内大厅拍照,跟美国大旗子拍完又跟罗斯福雕像拍,拍够以后,我俩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晃荡,晃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界的街上,一边是当代风格的高楼大厦,一边是传统带镂花铁栏杆的老楼,在一个岔道口还看到了一个大型白色圆盘型体育馆,飓风的时候灾民好像就临时住在那儿。晃回到酒店又该吃晚饭了,这时小章和小汤也到了。之前常聚的五人到了四人,小花回国了来不了,我们四人碰头后,在酒店附近找了家很受欢迎的餐馆Acme吃海鲜,因为在备孕中我不能吃生蚝,也就没尝鲜,用黄油烤熟了的牡蛎也依旧好吃。

和朋友重聚是件高兴的事,但我却有些焦虑,因为我不确定那段时间是不是怀孕了。大家知道后都很兴奋,说要去买验孕棒,然后买酒回来晚上开验孕趴体。那天白天非常热,我们一起吃了brunch,饭后在街上游荡,走马观花看路边的一些店子,最后去了密西西比河附近的博物馆,里面是关于2005年飓风的展览。我急着找洗手间,在河边的一家餐馆借用了卫生间,舒了一口气,没怀孕!还可以再多浪荡几个月。

实在太热了,大家逛得人都蔫了,进一家店喝了点冰饮,然后集体回酒店睡大觉。睡觉起来点了外卖,大家一起啃小龙虾和玉米,辣得够味。那天我们聊了些啥我也不太记得了,提了一些未来的生活,对钱的看法什么的。到了晚上,去了小汤找的一家在CBD的中高端餐馆吃了顿。

最后一天大家都要回去了,我的航班在中午,那天我很早就醒了,在窗前看到了远处的日出。七点多我独自出门,坐着古老的电车去了花园区,那里以前是个种植园,有很多特色老建筑,我沿着街道东逛西逛,还逛进了一处墓园,因为是早晨,墓园里特别安静,我一个人在里面还觉得有点瘆人。这个花园区很明显已经士绅化了,新奥尔良那么多非裔人群,我在这个花园区看到的却寥寥。拍够了照片我回到了酒店,几个朋友才刚起床,收拾了就准备去机场。大家就此告别。

那年的后来,小王去了新加坡,和恋人终于不再异地,结婚了;小章继续念博士,后来念完回国了;小汤和四月才结婚的爱人一起迁居加拿大;我回到博士项目里继续苟延馋喘,怀孕当了妈妈,博士退了学,留在了美国的小城市。自上次的一别,再加上疫情,我们再也没有重聚过,仅仅是通过微信聊过几次视频。

我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行不再那么容易,家里有孩子牵着,外面有病毒挡着,那些自由自在的日子在和朋友告别后也慢慢没有了。

明天我又要去新奥尔良,这次是和伴侣和孩子,体验一定会很不一样,希望这次不要拖三年才写日记。

总结 读书

读书丨The Privileged Poor

穷人家的孩子进了精英藤校后是什么样的体验?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大学如何制订更好的政策来更好地支持穷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这本书描绘了两个穷学生群体,一个是高中时通过选拔机制进了精英私立高中,大学也在精英教育体制里的穷学生,作者称为the privileged poor,另一个是从未体验过精英教育,大学却突然进了精英学校的穷学生,作者称为the doubly disadvantaged。作者的学术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这两个群体,并论述了这两个群体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The privileged poor在青少年时期进了精英高中,学校制度行事风格和精英大学大同小异,他们年龄小,适应力强,很快适应了和他们以前所在的社区公立高中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并学会了如何利用学校给的丰富资源更好地发展自己,开拓眼界,这也让他们在接下来精英大学的生活衔接顺利,知道怎么申请海外学习项目,知道如何和富学生们谈论游学经历,同时因为高中时就接触过这些富有的同学,知道如何跟他们打交道,对他们的富有也习以为常。他们也知道如何像富学生一样积极和教授以及行政人员建立关系,最大化使用office hour,以获得推荐信,实习机会,工作机会等等未来的实惠。

The doubly disadvantaged体验就完全不同了,身边学生的富有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贫穷,当富学生谈起他们的海外游学经历,以及日常的高额消费,这群穷学生会深感格格不入。他们从没去过高端的场所,即使通过学校的机会去了那么一次,他们的穿着也会让他们在人群中倍显突兀。他们不知道office hour是干嘛的,也不太愿意主动去接触教授,常常上完课就和教授没有交互,如果没有和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他们一般也不去office hour,不像其他熟识了规则的学生有事没事就会去找教授吃饭喝咖啡建立关系,留下印象。不仅如此,他们在家受到的道德教育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把作业做好把考试考好就行,和老师套近乎在他们看来是不道德的,他们也没意识到在大学里和老师社交对他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我觉得穷学生的这种道德观很有意思。这种道德观究竟是哪里来的呢?是不是社会上层给下层编织的一个谎言?富人告诉穷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然而他们自己却从不搞努力这一套,把力气花在搞人际上,倒是穷人信了这一点,老老实实啃书考试,然而却并未获得像富人那样的成功。当然这并不是作者要讨论的点,而是另一个研究话题了。

尽管the privileged poor比doubly disadvantaged学生更好地适应了精英大学的生活,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然而这两个群体在基本的物质没有得到保障时,受到的限制是一样的。春假里食堂一关门,他们就没有了一顿饱饭可以吃,需要绞尽脑汁喂饱自己,有的走很远的路去便宜些的超市买些廉价食品度日,有的需要提前从学校食堂偷偷囤一点吃的,有的学生甚至只能靠多和男人约会让男人买单才能吃饱饭。学校之所以在春假里关闭食堂,是预设了所有的学生都会离校出行,要么回家,要么出去玩儿,没有考虑到穷学生们有的无法负担回家的机票,有的家在附近却早已和家庭断绝关系,有家不能回,只能呆在学校。

另外,相比富学生,穷学生们在选择学校的提供的个人发展项目时,第一考虑的就是钱,这些项目是要自掏腰包还是会另外发钱?穷学生因为经济限制,不得不选择比如清洁校园这样能发些工资的项目。这让他们的处境十分尴尬,上一分钟和富同学们还同坐一间教室听讲,下一分钟就扛着清洁设备清理这些富学生脏乱不堪的卫生间。

作者提出,穷学生踏进了精英大学的大门,并不意味着学校给了他们足够的归属感。学校有时候想当然地以为所有人都熟知规则,并不了解其实有学生连office hour的功能都不知道。占学生群体比例很高的富有学生让他们很难有归属感,有一些资助项目也常让穷学生显形,在人群里凸显出来,令他们尴尬,这些都是学校可以在政策上改善提高的点。读的过程中,我感到穷学生往往是敏感的,意识到贫穷并感到难堪,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错在那些生产和制造穷人的机制,以及让穷人对自身贫穷感到羞耻的文化。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政策建议。他说,更早一些接触到精英高中的教育能帮学生们快速适应精英大学,但这并不是说从贫穷公立高中选几个好苗子放到私立高中就完事儿了,修复贫穷社区破败的公立高中系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好的资源去发展才是正事。我觉得,修复一个系统比选拔几个好苗子要难多了。贫穷带来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解决办法,也没有什么短效药。如果我是一个贫穷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一个系统变好,短期对我来说最有益的也就只有被选中进私立高中,逃离一个混乱不堪的系统,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日常

日常丨忙碌而平静的感恩节

周四是感恩节,但其实从周一开始,上班的地方就比较安静,每天事情并不多,一上午就能忙完。周一孩子爸爸带了十个小时小孩,周二孩子去了nanny那儿,周三原本也是孩子爸爸带一天,后来我请了假在家远程工作,顺便带下午这一班的孩子。所以感恩节假期实际上从周三下午就开始了。

有孩子后的假期都不是真正的假期,每天两人还是要分摊任务带小孩。感恩节这天,外面特别冷,我窝在家里带了一整天孩子,中午孩子爸爸去取了份tandoori chicken的外卖,两人趁着孩子睡午觉时吃了饭,算是过了节。现在每每过节都是特别简单地弄点吃的,稍稍庆祝一下,不喜欢折腾节庆装饰,简单吃一顿,打扫一下家里,也就算过了节了。下午本打算带着孩子去一趟东边的亚洲超市,抱着孩子都走到车边上了,冷风直吹,觉得太冷了,退回家里窝着了。下午孩子爸爸和他久未联系的好友电话,一讲就是三个半小时,一直讲到天黑。

周五的街上仍然很空,周四在家憋了一天的我实在想要找个由头出去转一圈。早上起床工作了一会儿,然后上午一家人开车去东边的大型亚洲超市买了些东西,中午用买来的西北裤带面做了油泼面两人一起吃。下午和晚上准备周六在家百乐趴要吃的菜,一个麻辣虾球,一个鱼香千页豆腐,倒腾完睡了一觉。这天还趁着黑五结束之前终于买了个扫地机器人。

周六一早去了东边最爱的面包店买了面包,然后去南边的市政垃圾站处理了一些泡沫包装,都是之前买的几件家具的包装,不能直接扔到自家回收桶,要自己去市政垃圾站扔,我把家里大大小小能找得到的泡沫都搜集了起来,一并扔掉,每次扔完垃圾心情都十分舒畅。希望近期不需要再买什么大件了,处理垃圾真是件头疼的事。

丢垃圾回来后带孩子去了一个卖场旁边的西班牙语沉浸项目, 小孩第一次去,认生,一开始哭闹,还有点害怕里面另外一个大几岁的孩子,不过二十多分钟后她就好了很多,和里面的老师一起玩,到四十五分钟的时候我确定她不会再哭闹,就偷偷溜了出去,在一边逛厨具店和超市。后来她在那里独自呆了快一个小时,老师都没有打电话给我,说明她玩得很开心。这样的儿童项目真是很好,开在商场旁边,父母把小孩放在那里两小时,就可以干自己的事情去了。

下午两点前在为百乐趴做最后的准备,清洁边边角角,忙得直冒汗。小孩睡午觉失败,她爸爸只好带她开车出去,好让她在车上睡着。两点半时客人陆陆续续来了,三点多到五点是高峰,来了一屋子人,特别热闹,我也吃到了不少好吃的,有墨西哥炒饭,土豆牛肉,藜麦沙拉,火鸡,土豆泥,韩国紫菜卷,韩式米糕,玉米蛋糕,南瓜派,奶昔。小孩子们性格各异,有的安安静静自己玩自己的,有的好奇心重东摸摸西看看,有的闹腾满屋跑,我自制的纸板滑梯成了几个小孩子的最爱,小孩子胆子也大,滑梯有些陡,却不让大人扶自己爬上滑下。要照顾客人,照顾小孩,我在人群里来回穿梭,请了不少朋友来,但并没有跟每个人都说上太多话,每个都只是草草地聊了几句。就在不久前我还是个社恐,不喜欢社交,现在为了小孩竟然也组织起了这样比较大规模的社交活动,六点多时客人都散去了,留下了很多食物,我竟然没有觉得特别累,反而有点兴奋。剩下的食物吃了好一阵子,也省了我再做饭。

周日需要休整一下,周一就又要上班了,上午带着小孩去了Home Depot,买了一块长的木板,找店员切成了几块,用作储藏间的收纳架,店员是个高个子的年轻小伙,隔着口罩也能感觉长得很帅,切木板十分娴熟,我抱着孩子在一边看着竟然花痴起来。木板拿回家装好之后,我重新归置了里面的杂物,整理完后清爽多了。 

四天假期忙了很多事,充实平静且满足,这种状态很好,如果说今年有什么需要感恩的,那就是感恩自己找到了一份工,虽然钱不算多,但有收入就是好的,我也很知足。希望在这种平和和平稳中慢慢积累力量,然后能往上冲一冲就再冲一下。

日常

日常丨疲惫火鸡

写于2021/12/12

今天清理冰箱,终于扔掉了最后那一小碗无法下咽的火鸡,它在冰箱已经呆了三周多,每次打开冰箱,我的眼神锁定在它身上,下定决心说忍一忍就吃下去了,可最终还是不想委屈自己的舌头和胃。清理掉后,心中一块大石算是卸掉了。

说起这个火鸡,全怪我自己。

在美国呆了快十年,我从未在感恩节烹过火鸡,有一次过节受邀去朋友家吃了一回,心想这又干又柴又没什么味道的玩意儿为什么会成为节日中心?

今年感恩节前夕,我在上班的地方组织了一个百乐趴,作为组织者我想着多出点力,最后脑子一发热,决定烤一只火鸡。这脑子一发热做的决定导致了接下来一个月里的无数麻烦。

首先,这火鸡去哪儿买呢?我,一个本地小农户热心支持者,决定找本地农户。百乐趴前十天,我在网上预付了50美元,订了只火鸡。过了几天,农户发邮件,说火鸡到库了,11月20号那天送货。我傻眼了,20号?可我的活动在19号。等着送货肯定是不行了,我决定亲自上门去取。一看农场地点我又傻眼了,一直以为本地农户再远也不会超过半小时路程吧,结果去这家需要开50分钟的高速,来回差不多要两小时。

要继续脑袋发热开车两小时去取火鸡吗?还是去超市再买一只火鸡算了?我掂量了一下,开车两小时很痛苦,可是去超市再买一只火鸡的话,那我就得费劲做两只火鸡,费劲吃掉这些火鸡,好像更痛苦。然而,我当时并没有考虑到退货的可能。在非此即彼的黑白思维里,我忘了还有第三条第四条甚至第五条路可以走,比如把预订的火鸡退货,比如干脆就不带火鸡去百乐趴了,比如就算买了第二只火鸡把另一只送人。

脑子已经短路的我在周日的午间孩子睡午觉后,迅速出门开车上了高速,拿了驾照这么久,我从未独自开过高速,下了高速后我又在高低起伏的乡间路上开了一会儿,终于到了农场。那天阴冷,我把车停在了农场入口,下车后只听得风呼呼得吹,远处拴着的狗见我一个陌生人,开始狂吠。农场主布莱恩,一个高大结实的大汉,带我走进了仓库,它问我想要多重的火鸡,说12-16磅的都有,毫无常识的我说,那要只大点的吧!他去冷库取出冻的邦邦硬的一只火鸡,有两个篮球那么大,过秤,按计算机,要九十多美元,我咬了咬牙,补了四十多美元,抱着这只冰坨子回到车上,又开了五十多分钟才回到家。

到家后,火鸡太大,冰箱装不下,我又费了一阵子功夫,把冰箱里的东西挪出来,调整了隔板的高度,终于塞下了这个大家伙。这么大,该不会要烤火鸡的那天它都还没解冻完吧?接下来的每一天,一打开冰箱,我就按一按火鸡,看看解冻得怎样了。第一天过完,也就翅膀和腿化冻了一部分,我的老天爷,怎么这么慢!

到了周三晚上,总算是化冻得差不多了,我取出火鸡,从胸腔里抠出了最后一些冰块和冰渣,照着Gordon Ramsay的菜谱开始给火鸡的皮下塞调好味的黄油,用掉了四块黄油,费了好大的劲,然后把火鸡用锡纸裹上,放进冰箱,就等明天开烤了。

周四那天原本准备中午骑车回家一趟,把火鸡放进烤箱再骑车回去上班,等到下班火鸡应该就烤好了。上司准许我周四下午在家工作,同时烤火鸡,毕竟烤这只火鸡其实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我还是自掏腰包,倒贴了不少时间还有精力。

Gordon Ramsay做火鸡的视频我已经看了好几遍,先高火十分钟把火鸡上点色,然后取出,在火鸡上贴上培根肉条,做完最后的处理,我把这只硕大的火鸡放进了借来的大烤盘里,又放进了烤箱,松了口气,我以为,接下来就是等着它在烤箱里呆上四五个小时就好了。然而事情并没有我预想的那样简单。

我在一旁边工作边盯着烤箱里的动静,没过多久飘出了肉香,闻着还很是那么回事儿,我打开看了看,为什么才烤了一个多小时就已经看起来干干的,那么多黄油和培根难道没有起到一点作用吗?疑惑之中我想了想菜谱的步骤,并没有漏掉什么啊!在隐隐的不安中,我没有去寻找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让火鸡继续在烤箱里呆了几个小时。期间把图贴上豆瓣,有豆友指出菜谱里说每半个小时要淋一边烤盘里的汁,这时我才又把菜谱视频仔细看了一边,发现自己漏掉了baste it every so often这句。我做了一点最后无谓的挣扎,频繁浇了几遍汁,但已经于事无补,火鸡看着已经干柴得不像样儿,带油脂的皮都已经干得像一片橡胶。

好吧,烤火鸡已经失败了,把火鸡继续晾了一晚上让它入味,晾火鸡的同时我开始做浇汁,又产生了一大堆非常鸡肋不知道怎么办的混合食物渣子。最后我开始拆鸡,切到鸡胸肉时,鸡胸硬如磐石,我心如死灰,拆出嚼起来干柴无味的火鸡肉一大盘子,也不知明天会不会把别人的牙给磕了。

百乐趴活动这天终于来了,由于我几周前就开始到处广播说我要烤火鸡,这天活动之前,大家碰见我时纷纷问我火鸡烤得怎样,我哭丧着脸,诚实地说,哎,烤的不咋滴,又干又柴。同事们纷纷安慰我,说,肯定没那么糟啦!火鸡本来就很容易烤干!然后我又吐了下槽,说不明白为什么感恩节这天要吃火鸡,鸡肉明明更好吃,最后得出结论,可能硕大一只火鸡代表着丰盈丰收吧,寓意吉祥。

中午的时候这只丑媳妇终于要见公婆了,我摆出去,对大家说,这只火鸡,如果你觉得好吃,那功劳归我,如果你觉得不好吃,那怪火鸡。一顿两小时的饭下来,火鸡光景惨淡,我指望着至少吃掉三分之一吧,末了发现好像连五分之一都没吃掉,于是我又扛着这一大盘自己头脑发热弄出来的麻烦回到了家,手臂发酸的同时内心嘲讽着自己的愚蠢,同时又要安慰自己说,哎呀呀好歹在美国呆了这么多年也要亲自体验一下做火鸡嘛!不过体验完这次我估计未来十年都不会再体验一次了。

到家之后继续为这火鸡操心,这么大一盘嚼之无味的玩意儿,到底要怎么消耗完!我煮了一些火鸡粥,炒了一些火鸡饭,只消耗掉了一点儿,又用老卤煮了一些然后炒菜,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还剩下一大碗和包在锡纸里的一小包,被我塞在冰箱的角落,好不容易终于把火鸡粥火鸡炒饭和炒火鸡吃得差不多,打开冰箱发现还有那么多,行吧,那我再煮点火鸡粥,打开盖子一股味道飘来,已经放坏了,一边觉得浪费可耻十分罪过,一边又庆幸终于不用再吃它了。倒进垃圾袋,拴好了,丢进垃圾桶,如释重负。然而火鸡味三日不绝, 冰箱里和垃圾桶里仍然飘着让我已经生厌的火鸡味,时时提醒我自己干出的傻事。

就这么只火鸡,生生把我折腾了一个多月,万分疲惫,以后我是再也不干这种傻事了!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